开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,与万州、云阳、巫溪、城口及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、宣汉县接壤。全区幅员面积3963平方公里,辖40个镇乡街道、535个村(社区),总人口168万。开州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东汉建安21年(公元216年)建县,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始名开州,2016年7月撤县设区。开州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秀美山川孕育了自强不息、敢为人先、开明开放、开拓开创的人文精神,素有“金开县”“举子之乡”“帅乡”之美誉。这方水土曾养育出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李宗羲、“公车上书”开县六举子、14名红岩英烈,特别是共和国一代“军神”刘伯承元帅。开州山清水秀、物阜民殷。森林覆盖率55%,雪宝山、铁峰山、南山雄奇秀丽,澎溪河及其支流东河、南河、普里河常年水质良好。境内探明矿藏24种,已开发利用14种,天然气储量2650亿立方米,年产气量30亿立方米。开州是全国重要的生猪、粮食、水果、中药材基地。是三峡移民重点区县之一,搬迁安置16.88万人。三峡工程孕育形成了汉丰湖,造就了“湖在城中、城在山中、人在山水中”的滨湖宜居城市。
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,地处长江之北,大巴山南坡(占全境四分之一)与川东平行岭谷(占全境四分之三)的结合地带。介于北纬30°49′30″——31°41′30″与东经107°55′48″——108°54′之间,属国际东7时区。西邻四川省开江县,北接城口和四川省宣汉县,东毗云阳县和巫溪县,南邻万州区。
开州区四面环山,疆界大多由山岭构成,中为小江(澎溪河)上、中流域小盆地,自然界线分明。形状象一片甜橙叶,由东北向西南斜置。长轴距离120公里,最宽距离50公里。总面积3963平方公里。区政府驻地汉丰街道在中部东河与南河交汇处,西距重庆主城区高速公路290公里,南距万州40公里。
开州区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台区的一部分,地层发育和地势起伏与四川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密切相关。中生代三迭纪后期发生的遍及全川的印支运动,四川地台受到强烈的挤压,形成地槽型褶皱,出现开州区北部的大巴山背斜。到中生代侏罗纪晚期与白堊纪发生的燕山运动,四川盆地东部受到明显挤压,褶皱成东北西南走向的近乎平行的雁列式岭谷,形成本区的温泉背斜——江里向斜——开梁背斜——浦里向斜——铁峰背斜。
在各时期的造山运动及水流的侵蚀切割下,形成境内山地、丘陵、平原三种地貌类型,七个地貌单元,八级地形面。山地占63%、丘陵占31%、平原占6%,大体是“六山三丘一分坝”,地势又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。北部属大巴山南坡的深丘中山山地,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,重峦叠嶂,地势高峻,最高处白泉乡一字梁横猪槽主峰海拔2626米;据《四川省地貌区划》,该地带为“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”,多为林地和灌丛草地,适林牧药发展。三里河谷沿岸海拔较低,最低处为南部铺溪乡(今渠口镇)崇福村界云阳小江水面海拔134米,相对高差2492米。沿河零星块状平坝,地势开阔,土层深厚,开阔向阳,是稻、油和经济林木主产区。这两类地带《四川省地貌区别》列为“盆东平行岭谷区”。
开州区的山脉主要有观面山脉、南山山脉、铁峰山脉。观面山脉为大巴山支脉,北东南西走向;南山山脉从梁平县明月山分支,南西北东走向;铁峰山脉从忠县精华山延伸,南西北东走向。南山、铁峰山脉为川东平行岭谷的隔挡式褶皱带构成,背斜紧凑,形成低山;向斜宽敞,多成丘陵谷地或平原。
开州区位于中纬度,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点,气候季节变化明显,因为盆周山地阻挡,寒潮不易入侵,故气温比同纬度、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,冬暖春早,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,夏季雨量充沛、温湿适度。但当季风锋面停留时,则又形成初夏的梅雨天气;而当太平洋高压控制川东一带地,七、八月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。
由于立体地形,导致立体气候特点明显,因纬度引起的气温差异甚微,仅0.3~0.6℃;由此,全区可分为两大气候区:一是北部中山地带(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),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,气候冷凉阴湿,雨日多、雨量大、光照差、无霜期较短、霜雪较大;二是三里河谷平坝浅丘地带,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和,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,光照虽处于全国同纬度的低值区,但仍比北部中山区强,少伏旱。
来源:开州区政府
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版权所有 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主办 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65号外经贸大厦9楼 联系电话:+86 23 67862888
Copyright © 2012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渝ICP备12005872号-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77号 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
官方微信
+86 23 67862888
+86 23 679606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