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重庆日报
“今年前三季度,全市上下着力‘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’,有力、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,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成型,投资及消费持续增长。”10月24日,市统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,围绕前三季度我市工业、服务业、投资及消费等运行数据进行了解读。经济稳中有进、新动能稳步成长、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特点。
新兴产品放量助力结构优化
今年以来,我市持续推动工业新质生产力培育,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,“两新”政策效应持续显现,汽车、摩托车、材料等重点产业支撑有力,特别是新兴产品放量助力结构优化。
前三季度,我市制造业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发展趋势持续推进,以新能源汽车、液晶显示屏、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兴产品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。实现汽车产量193.08万辆,同比增长11.2%,其中新能源汽车80.45万辆,同比增长35.4%;液晶显示屏产量3.7亿片,增长28%;集成电路产量88.23亿片,增长61.6%。
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.6%,对全市规上工业整体发展贡献率达46.7%。其中,新能源整车增加值同比增长27.1%,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增加值同比增长13.3%,分别较上半年提高7.5和1.8个百分点。摩托车产业亦延续今年以来增长态势,尤其是在今年三季度的增加值同比增长21.2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.8个百分点。
该负责人表示,虽然当前有效需求不足、市场竞争加剧、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困难仍然存在,但随着“两新”政策加力扩围,国内需求持续提升,我市工业经济有望保持稳步增长态势。
现代服务业新动能“质效双升”
前三季度,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.45万亿元,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9.2%,同比增长6.3%,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.6%,拉动全市GDP增长3.7个百分点,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“质效双升”。
“特别是在‘满天星’行动计划带动下,全市软信产业新动能发展能级跃升,内生动力持续增强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今年1—8月全市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.4%,比全国水平高出2.4个百分点。软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了我市数字内容服务、平台技术服务、算力服务等业务实现快速增长。
接下来,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协同发力,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的有利条件持续积聚,预计全市服务业经济将延续稳定向好运行态势,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,产业结构向新向优作贡献。
基建投资“稳定器”作用持续强化
在中央“两重”建设与专项债扩容政策带动下,今年我市稳步推动投资项目建设。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.0%,高于全国1.5个百分点,连续5个月超过全国平均。
“基建投资的‘稳定器’作用持续强化,是我市前三季度投资最大亮点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前三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%,较上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,占全市投资比重达37.9%,提高0.3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.8个百分点。
接下来,我市仍须加快推进“两重”建设、落实“两新”任务,多方面拓展有效投资空间,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,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作用。
各类消费需求活力持续释放
今年以来,我市持续推动消费潜力释放,带动前三季度消费市场总体平稳,各类消费需求活力持续释放。
比如,随着重庆城市IP热度持续提升,我市在暑期热门旅游城市中名列前茅,外地来渝游客增加。1—8月,全市规上游览景区管理行业营收同比增长33.2%,休闲观光活动行业营收增长14.6%,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行业营收增长14.1%,短视频、短剧制作等业态发展良好,规上影视节目制作行业营收同比增长86.9%,拓展了文旅市场增收“新空间”。
随着市场供给逐步完善,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,居民消费向“绿色、智能、品质”转型,带动可穿戴智能设备、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零售额持续增长,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,占全市汽车类零售额比重达到42.3%,较去年同期提高1.9个百分点。
总体来看,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发力、文体旅融合纵深推进,全市消费需求持续释放,但也要看到,当前居民消费意愿仍待提升,消费潜力仍需激发,我市仍需打好提振消费“组合拳”,创新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,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向好。
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版权所有 重庆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主办 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65号外经贸大厦9楼 联系电话:+86 23 67862888
Copyright © 2012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
渝ICP备12005872号-12
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77号
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站

官方微信


+86 23 67862888
+86 23 67960698